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從政治人物之死說起

回教黨哈倫丁逝世,黃泉安一句推文『Adios Haron Din. Let there be peace.』毫無意外地挑起一群人的敏感神經。

而不少知識分子與文人都現身,抨擊黃泉安以及網上其他的刻薄言論。

而和往常一樣,論點大致是你可以猜到的以下幾點:

一、 即使政見不同,也不該口出惡言。因為那既不尊重死者,也讓自己降格。
二、 要顧慮死者家屬的感受。
三、 要顧慮其他種族的禁忌。
四、 雖然出了一口惡氣,卻可能帶來其他副作用。

首先關於政見不同,依然可以互相尊重這點的確沒錯。而且哈倫丁也算得上是個有堅持的從政者。黃泉安人在政壇,應該懂得愛惜羽毛。這麼發推文確實不智。即使學不到卡巴星和聶阿茲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應該向林吉祥學習緬懷敦拉薩那一套。

而顧慮家屬感受這點,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引用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若是如此,那是否代表你可接受的,就可以用同樣方式對待人?比如說伊刑法是某人所欲,所以就可以致力把它施於他人?

扯遠了,言歸正傳。家裡有人過世的確不幸。So ? 只要大家等他死了一段時間再用比較溫和的語言批判之就不會傷害其家屬感受?還是大家都要等其家人都往生了才能發言?對於政治人物的家人,不管他們喜歡與否,這世上不淨是語言客氣的君子。而民眾的批判以致謾罵向來就是從政配套之一。其家人無從選擇,實屬不幸。但同一個配套也必定有好處存在,因此大家還有什麼好埋怨?

至於其他種族和宗教的禁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尊敬得很有經驗了(踩踏納吉頭像都被勸告自首了)。但須知那些現實生活中越是單方面不容挑戰的禁忌,引起的反撲只會更大。而網上世界就是這個副作用發酵的平台。若有人覺得看見這些東西會傷了其脆弱心靈,我提議他們反思究竟這些現象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成天在那裡覺得自己是被逼害的一群。

當然,有人會告訴你如此一來一往,只會撕裂族群云云。嘿嘿,好像隱忍不發就會促進國民團結一樣。


(毛澤東去世後,香港四十年前的小報頭版。出處:四十年前的香港言論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