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老師沒有教你的事

最近收聽電台叩應節目,談到關於人權的課題。

節目嘉賓提到,我國教育制度下,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教人權的知識。

聽到這麼一說,我回想一下過去求學的日子,人權的概念的確是不在任何課程綱要裡面。於是我開始回想我是從哪裡學來相關知識的。

然後就想起來,那是我小學時(不記得準確日子,但肯定是三年級以前),有一次到姑丈家時看見一本漫畫,便讀了起來。姑丈看見了就讓我帶回家讀。

那是丘光耀寫的《馬年論馬》。題目好像是馬經。其實是政治漫畫,論馬的“馬”就是指當時的首相馬哈迪。書中不遺餘力地攻擊國陣政府的貪污濫權。我也就是那時開始接觸新經濟政策、三權分立、茅草行動、內安法令之類的名詞。但是我比較直腸子,突然讀到這麼多社會的陰暗面也只不太擔心。反正邪不勝正,只是單純地覺得總有一天會有個好人來把漫畫裡的壞人收拾掉。

而關於人權宣言之類的也是那時後學下來的。當然,但是漫畫裡並不會真的把每條公約都寫出來。而是集中介紹其中一些如集會自由的條約,作為批評國陣侵犯人權的依據。

這麼多年過去了。國陣依然貪污爛權。而且看看他們在烏雪補選那不擇手段的態度,那骯髒的手段讓人作嘔。

而我也不再是當年的直腸子。所以當有聽眾叩應進去,問出:“誰來保障我們的基本人權?”這問題時,我有點錯愕。但也不覺意外。很多人依然像我小時候一樣,等待好人站出來收拾壞人。

而節目嘉賓的答案,就說出了我心中的答案。在說出相關人權組織單位的名稱之前,他先說了一段“我們不應該等其他人來捍衛我們的基本人權,我們應該自己去爭取和捍衛自己的基本人權。”

老師雖然沒有教我們人權,但是有教過我們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多道理,小時候就學會了,可惜我們常常會忘記了。

(PS:還有一件事老師也許沒有教,但卻是common sense。打到電台的電話接通後就請將收音機關上吧。別讓主持人每天都要教育聽眾。)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重看經典 - 《喋血雙雄》

記得小學時,父母只准許我在週末看電視。當時的週末通常是沒有香港連續劇,只有香港電影。

就這麼看了無數港產片後,就自然而然地學會廣東話了。而《喋血雙雄》是其中一部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當時也不知道那是所謂的吳宇森作品,就純粹覺得好看。

最近重看這套電影,依然覺得很棒。而且也看見這電影對之後的創作帶來的影響。

故事主線是周潤發飾演的殺手,在一次行凶時誤傷葉倩文飾演的駐唱歌手,令她失去視力。為了彌補錯誤,殺手主動接近並認識盲歌女。並決定再接最後一次任務。以便湊錢將盲歌女送醫。然而買兇的江湖老大不願給錢,還想殺人滅口。殺手開始了逃避追殺的日子。也開始了和幹探(李修賢飾)英雄相惜的追逐戰...

其中一幕是殺手和幹探,不同的時間坐在同一位置上,聽著歌唱卡帶。畫面不停在殺手和干探之間轉換。這一幕和《無間道》裡,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同一位置聽HiFi簡直如出一轍。李修賢飾演的年輕干探和曾江飾演的老差骨這種拍檔組合,也大量出現在港產片裡。而片尾教堂槍戰的配樂,和周杰倫《最後的戰役》也是很相似。

一面驚嘆於這影片給港產片帶來的影響,突然發現我自己也是深受影響。

殺手和盲女,《相忘江湖》就用了這個橋段,還加了個捕快的角色來演識英雄重英雄。年輕干探和老差骨就出現在《海洋之心事件》裡。連我一向來梳的髮型,也是片中周潤發的髮型!(但我髮膠用得少很多)


好電影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小藐。居然能讓人多年來保持一個過時的髮型。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新古毛嘉年華

新古毛
刺目清晨
藍眼睛 
破曉


日月神教
呼嘯 趕集


人托旗幟


人挺人


成為懷舊素材之前
落力狂呼


被遺忘的原住民
王者回歸


不望施捨的藝術
 激起掌聲


范仲淹和范蠡
俱非泛泛


參天古木 無權投票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原來他是劉鎮偉

劉鎮偉,香港導演。也以筆名“技安”編寫劇本。周星馳主演的《西游記第一百零一回 之 月光寶盒》以及《西游記大結局 之 仙履奇緣》是他其中一些比較著名的作品。

他的其他作品,有不少也讓我印象深刻。例如《賭圣》、《東成西就》、《九一神雕俠侶》、《92黑玫瑰對黑玫瑰》、《回魂夜》、《情癲大圣》等等。

最近他往內地發展。也許為了迎合內地口味,于是拍出了《越光寶盒》這慘不忍睹的作品(《情癲大圣》也得到不少劣評,但我就覺得還不錯)。

而通過惡搞過度的《越光寶盒》,我終于知道他的真面目了。


沒錯,就是西游記系列里那個『唔提老母』的菩提老祖!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不再談“一個大馬”

最近在野黨對于“一個大馬”的反應開始出現微妙的反應了。

開始時,反對黨都不把他當作一回事。嘲笑那是個空洞的口號。因為那的確是個空洞的口號。當時華文報甚至曾經一番好意地將它翻譯為“全民的馬來西亞”,讓這口號聽起來比較有內容。

然而經過主流媒體一番疲勞轟炸,這個莫名其妙的口號很快就讓人有所期待。在野黨于是開始著急了,從之前的不屑,變成去反駁、質疑、挑戰。而這就正中國陣圈套了。

因為當他們開始發出『xx政策不符合一個大馬的精神。』、『一個大馬是抄襲』、『xxx的言論不符合一個大馬』之類的聲音時,他們已經進一步誤導人民,讓他們也認同“一個大馬”是有具體內容的。

我無法否認,“一個馬來西亞”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標語。因為只要能夠成功唬弄人民的口號,就是一個好口號。而從語言的角度來看,無論“一個”還是“馬來西亞”都很具體。但是將他們合而為一后,卻變得抽象起來了。

而關鍵正在于其不著邊際。于是這個什么都不是的口號,同時也可以和任何事都沾上邊。當然,納吉和國陣政府都只會選些好人好事來說。比如說,李宗偉奪得全英賽冠軍時就是凸顯了“一個馬來西亞”精神。潛水艇潛不下去就不是“一個馬來西亞”了。公布一些看似開明的政策時就打上“一個大馬”的招牌。導致民怨四起的政策則是“一個大馬”以外。納吉現在的言論是“一個大馬”,以前高喊『用華人的血洗馬來人的劍』的納吉就被遺忘了。

而抽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都可以按自己的處境來詮釋。因此可以一邊說『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下,人民應該以馬來西亞人自居』,然后又說『以馬來人優先,并沒有和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起沖突。』。爭論什么是“一個馬來西亞”其實根本就像在建立沒有地基的高樓一般,注定白費力氣。

如果大家為了口號的陷入口水戰,那就猶如瘋狗吠月般無謂。如果要爭,就應該在著眼于具體的政策和執行上。

在野黨其實可能也明白這些道理,然而卻陷于兩難。畢竟主流媒體雖然自詡中立,然而對于反對黨在執政州的政績卻不怎么報道。國會里的口水戰反而更被編輯們喜愛。原因很簡單,口水戰有國陣的參與嘛。另一方面,報章也需要照顧讀者的喜好。既然讀者喜歡看黨爭、口頭爭論,這些新聞的版位就很自然地變多了。為了增加曝光率,反對黨議員們只好參與空洞的爭辯,以及主動發起攻擊。結果就這么惡性循環,永墮輪回。

要怎樣超脫輪回呢?悲觀地說一句,短期內我們都走不出的死胡同。因為唯有在人民的公民意識普遍提高后,才能不被空洞的政治口號蒙蔽。但是我國的教育制度卻更偏向于為國陣政府的政治需求服務。年輕一輩政治冷感,對鞏固國陣政權是有利無弊的。這也是一個有待突破的循環。

但即使大局難挽,我們卻還是可以在能力范圍內作出貢獻。最簡單的,就是保持清晰獨立的思路觀察朝野雙方的政績。然后去登記為選民,大選時用選票讓政客們聽見沉默的大多數。

發表這篇文章后,我將封筆不寫“一個大馬”。如有違背,罰我走路踏狗糞。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清明雜談

每年清明都會去兩個地方祭拜先人。一個是中式義山,另一個是基督教墳場。

在義山的親人都是火化的。所以沒有那些除草之類的活動。以前擺放祭品的地方是露天的,所以很曬。幾年前建了蓋。有瓦遮頭沒這么曬,但濃煙也不這么容易散去了。大家都眼濕濕,追思親人果然很傷感的。

每年上義山,都會看見很多人祭祖是會燒些充滿創意的紙扎祭品。從手機、電腦、電視、DVD播放機、Astro,到汽車、油站、信用卡都一應俱全。

然后每年都會有人嗤之以鼻地說:“死了之后才燒這么多,不如生前對父母好一點。”

話是有道理。只是帶有常見的思維盲點。首先,只看別人燒“油站”就覺得別人以前對父母不好,實在是有點草率。再說,即使在父母生前已盡了孝道,往生后多燒張按摩椅也無不可。

當然,我也不是說一定要燒很多冥紙、祭品才是孝子。畢竟如果流于形式后,反而失去真正的意義。

孝順與否,和拜祭的形式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只是一柱香,或是把整個銀行都燒了,都不能代表什么。不記得哪里讀過,很多儀式不只是為往生者而做,也是為了依然活著的人而做的。覺得也有些道理。

基督教墳場,比較多樹。主要是墳場常見的雞蛋花(大家都這么叫,我也不知道真正名稱)。整個墳位蓋洋灰,雜草的生存空間也不多。放了些鮮花后,大致上也沒什么具體的事情做了。

于是可以參觀其他墳墓,有些比較簡約,就一座四平八穩的石碑。有些比較豪華,有耶穌像、天使像。不少墳墓都有鮮花,而且看得出其擺設都是經過一番心思的。

雖然都是賣冰淇淋的,但基督教墳場的售價就公道得多了。也許少了濃煙滾滾的場面,人們吃雪糕的欲望比較低。所以他們也不至于坐地起價吧。

掃墓、上香、拜拜、吃燒肉飯、吃雪糕、被親戚長輩盤問。都是每年清明必備環節,今年戒口不吃冰,難怪總覺得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