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名實不副的爭論 (三)

當標籤與實體並不符合,要么就是更換標籤,要么就是別看標籤專注實體。

但這些『大愛』、『華沙』、『左膠』、『右翼』之類的說法成了慣用語後,已無法一錘定音地去重新命名。所以我們只能直視兩派學說的異同。

如前文所述,兩派都想要大馬改朝換代,差異之處在於達成目的的手法。

『大愛』一派主張主動理解『馬來人的不安』並安撫之。『華沙』派則認為不必專注馬來族群,反之該關注全民的不安。

那究竟哪一個方式能更有效地達到目標呢?

表面上來看,當然是『大愛』略勝一籌。近幾年華裔在政治上的表態相對高調。上一屆大選,馬華只能靠混合選區吊命。不久前的Bersih 4,示威者中的華裔比率大幅上升。以此判斷,華裔票還算穩固。

反之,在回教黨親近國陣後,希盟在巫裔間的號召力減退。此消彼長,進軍布城的路就更遠了。

而最自然的應對之法,當然是努力爭取那些討厭巫統/納吉,卻對希盟(更準確而言,行動黨)執政有所『不安』的巫裔選民。

雖然如再益伊布拉欣所指出,在討好巫裔方面,相比於巫統,希盟只是初哥。能憑此爭取到多少支持還在是未知數。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我國不公平的選區劃分。

在目前的選區劃分下,在野黨之前獲勝的選區往往是大勝(所以才會得到52%選票卻輸了大選)。而這些選區很多都不是馬來選區。

即使討好巫裔的做法惹來其他選民的不滿,但還有國陣這對手能為希盟留住基本盤。選民的流失不會嚴重得讓希盟無法在曾經大勝的選區保住席位。而若能比往常爭取到更多馬來選民支持,哪怕只有少數,也能在議席數量上帶來驚喜。

這算盤對公正黨與誠信黨而言都是穩賺不賠。對行動黨來說,風險不高卻有可能突破原本所剩無幾的成長空間(若只以議席數量來論成長)。

身為偽君子,我完全理解在野黨在策略上的轉變。

而你若是希盟支持者,你當然也能明白此中道理並繼續支持他們邁向執政的目標。

如果你只不過是想看見你心愛的希盟執政,你完全應該這麼做。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