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自序:武林無序

和往常一樣,寫小說途中每當我一讀到好作品時,都難免會意志消沉一段時間。『我寫不出這麼好的作品。』、『與其花時間寫這種程度的東西,不如讀更多好書。』…

加上平日俗務繁身。再加上無可救藥的懶。於是拖拖拉拉好一段時間,才完成了這小篇幅的小說。

相比上一部作品,這次的人物少了很多。沒那麼熱鬧,武林和江湖都縮水成盆栽和水溝的規模了。但江湖也不是總都發生大事件,也不都是只有大俠的事蹟。寫些武林B咖的故事也不錯。

接下來就是到處hard sell我的作品,臉皮厚厚地要朋友們幫忙寫序。

然後其中一個朋友告訴我:『平時讀武俠小說,好像都很少有序的。』

也對。武俠小說真的很少有序。為什麼有這個現象呢?

或許這也是武林中最大的一個謎吧。

溫添迪
二零一一年十月九日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預告


King Lun Lam, “Painting 137” May 11, 2006 via Flick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陳勢安 & Bii - 勢在必行

陳勢安的聲線渾厚,有爆炸力。是讓人期待的一把好聲音。



相比之下,Bii比較適合之前那首『轉身之後』吧。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正義的思辨不會有結論

斷斷繼繼地看了兩個月後,終於看完了十二堂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很多內容值得分享。奈何正如題目所言,重點在於思辨的過程,而不是結論。 因為對於正義,對於哲學的探索都注定不會有結論。但這不代表當中的思考變得毫無意義。

我無法截取任何高論來分享,這是你必須自己參與,自己思索的十二堂課。我只能把最後一堂課的最後一段話抽出來,大家能明白多少就隨緣了(注:這段講義前,他們討論的是同性婚姻):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法庭意见都不是支持或是反对同性婚姻的立场,而是说明了你不应该支持或是反对同性婚姻,而中立的不讨论隐含其中的道德和宗教的问题,所以这一切都暗示了,至少在某些激辩的争论中,在我们社会中,有关正义与权利的讨论下试图保持中立,试图说这只是共识、只是选择、只是个体意愿,我们袖手旁观,这样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想要在这道德和宗教的争议中保持中立的法院也发现自己无法做到,那么,我们的第二个意见呢?在争辩有关正义和权利的过程中,如果推论是否良善的行为是躲避不了的,这是可能的吗?如果推论良善的意思是,你必需要有个单一的原则、或是规范、或是评断、或用标准来判断什么是良善的生活,而你每次只要对道德上有所不满就安排它出现,那么答案是错误的,但透过单一的原则或是规范来讨论并非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推论最好的方法,不管是要讨论良善生活或是正义都一样。

回忆一下,回忆过去我们讨论过的各个论点,有关正义,有关权利,有时是有关良善的生活,这些论辩是如何进行的?他们进行的方式就像是亚理斯多德一样,透过来回攻防,探讨我们对于每个案例的判断,个别的案例、事件、故事和问题,来回攻防我们对于每个案例的判断,以及让更一般性的原则来合理化这些讨论,以及我们在每一个案例中所采取的特定立场,这样透过对话探讨道德逻辑的历史,可以一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但并不只是他们而已,因为苏格拉底也是透过对话来推断道德, john rawls也同样清楚的强力辩护这样的作法,描述了他对于如何正当化正义理论的方法,请各位记得, rawls并非只强调无知之幕和正义的原则,同时也包括了道德推论的方法,他称呼这种正义论理方式为反思的平衡,何谓反思平衡的方法呢?就是在我们思索某些特定案例的判断,和我们一般仰赖判断的普世原则,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思索,而且不该只停在这边,因为我们有可能犯错,可能在我们第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就错了,不只不该暂停于此,更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的特定评断,即使得到了答案,也该再利用原则重新检验,所以某些时候我们会更新原则,某些时候我们会更新判断,或者是修改我们在特定案例中的直觉,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容我引述 rawls的说法,正义的概念不能够只从自证可明的观念中推导,这样的正当化是透过许多考虑的彼此支持才能够达到,一切最后才会累积在一起,成为一个统合的观点。稍后在讨论正义理论时,他写道:道德哲学是苏格拉底派的,我们或许会想要改变我们目前考虑的判断,一旦背后运作的原则被发觉出来。好的,如果 rawls接受这个概念,将所谓的反思平衡进一步推导,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将会是,他将这样的概念应用到正义的理论上,而不是关于道德的问题或是良善生活的问题,因此,他为什么最投入的议题是所谓的正确与良善的讨论,他认为所谓的反思平衡的方法可以产生权利中正义的共享判断,但他不认为这样的作法可以创造出共享的判断,特别是针对所谓的良善生活,或是透彻的道德和宗教的问题,他认为的原因是,现在社会中有合理的对良善定义的多元化看法,即使拥有良好推理能力,认真投入的人们都会发现,有许多问题他们无法达成共识,关于良善人生、关于道德和宗教。

rawls 应该说的算是正确的,他所说的不是在多元化社会中必有的不同立场,他说的是在任何社会中,都会有持续的对于道德、宗教和良善人生的不同立场,但如果真是如此,他所在后续文章中所担保的正义并非如此是对的吗?不只我们,在多元化社会中无法同意一个统一的正义概念,但至少这些不同意中的部分是合理的立场?从某些角度来说,某些人偏好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其它人则是比较偏好平等主义的正义理论,因此他们会争辩,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所谓的多元化,包含了利伯维尔场的放任自由,自由主义论的正义,以及更平等类型的看法,在原则上是否有差异,在这样的道德论理,和我们辩论有关正义时出现的看法,以及言论自由的定义,以及宗教自由的精神?看看我们之前的辩论,讨论过最高法院的判例,这些都是讨论正义和权利的不同意见,在正义与权利合理的多元化,与道德与宗教合理的多元化之间有无差异?就原则上来说,我不认为有差异。在两个案例中,当我们不同意的时候,我们会和我们的对话者交锋,就像过去一整个学期我们所做的一样,我们会考虑被每个特殊个案所引起的论点,我们试着要判断,让我们做出这决定,而不是另一决定的原因,然后我们会倾听其它人们这样做的理由,有时我们会被说服,要重新更改我们的观点,其它时候我们则是受到挑战,让我们必需重新检证和强化我们的论点,但道德争论就是这样进行的,讨论正义也是如此,讨论良善人生也该是如此。

现在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担忧,这是一个自由派的担忧,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对于道德和宗教的不同意见,和我们对于正义的不同意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因为这个社会里的其它公民支持我们不认同的意见?我认为这要看那个人所接受的是什么概念。在自由派的概念中,所谓的尊重同胞的看法,尊重他们对于道德和宗教的立场的作法:就是不理他们,这是为了政治的缘故,要超越或是撇开这些道德和宗教上的信念,不要干涉他们,继续我们政治上的论辩,不需要引用他们的立场。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最好的方法,去了解双方,对彼此的尊重,这也是民主生活的关键。有一种不同的尊重概念,我们是据此来尊重我们同胞的道德和宗教的信念,不是视而不见,而是正面迎战,参与他们的生活,有时挑战他们,有时和他们竞赛,有时透过倾听而学习他们。从政治上来说,并没有任何保证,让你在道德和宗教上的互动和交锋会获得任何的共识,甚至不能保证你会欣赏其它人的道德和宗教的信念,毕竟,总是有可能,当我们越了解一种宗教和道德的信念后,我们会更不喜欢这些信念,但这样的尊重、交流和互动对我来说,是多元社会中更适切、更符合理想的方式,也因此,我们道德和宗教的不同立场代表了人类良善的终极多元化,对我来说,道德的互动将能够更让我们欣赏不同人生所代表的不同善良。在十三周之前,当我们第一次碰面时,我提到了政治哲学会带来的满足,也讨论到了它的危险,也提到了哲学从以前到现在如何运作,将我们带离所熟悉的环境,颠覆我们定案的假设。我试着警告各位,一旦熟悉变为陌生,一旦我们开始反省,我们的周遭一切都会变得截然不同。我希望诸位现在至少已经经历了这部分的不安,因为这样的张力才会驱动关键的反思和政治上的改进,甚至也会推动你的道德生活。所以我们的论辩从某个角度来看就这么结束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则是会继续下去,我们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即使这些论辩会带来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这些论辩还是会继续下去?原因是,我们用人生实践的方式响应了部分的问题,在我们公开的人生中,在我们私底下的人生中,即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哲学都是无法摆脱了。我们一开始从 kant的看法开始,怀疑论是人类理性安居之所,在那里可以反思教条式的挑战,但当然那不是永远安居之处,只是让我们自己熟悉怀疑论或是适应怀疑论, kant都认为绝对不够,不够克服理性的蠢蠢欲动,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各位那股蠢蠢欲动的理性,看看最后将通往何处。如果我们至少完成了这件事,如果这样的思索不安,在未来的许多年中持续影响着你,那么我们的确一起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