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為了方便而把人事物歸類與命名。但有時反被這些名詞所困,難以看深一層。
比如最近在野黨方面發生的意見分歧,就有這方面的問題。這裡選來兩則新聞作為例子:
1)红蓝海论争烧至干训营 行动党两派分歧续扩大
2)要变天需看“巫裔不安”? 两派看法于讲座上交锋
第一篇報導主要是提到行動黨內部近來出現的分歧,有黨員稱之為『大愛派』與『華沙派』。而媒體則以『紅藍海論爭』來稱呼。
先說『大愛』和『華沙』二詞。兩方在招收巫裔黨員和擴大馬來人票源這些目標並無衝突。雙方的分歧其實是在於達致目標的手法上。
但當衝突開始白熱化,彼此在稱呼上也不再客氣。因此細心呵護『馬來人的不安』被謔稱為『大愛』,認為不必過度討好馬來人的一派被稱呼為『華沙』(應該是華人沙文主義的簡稱)。
因此『大愛』與『華沙』看起來更像是兩方人馬為對方扣上的帽子。
雖然上述命名已經有點名不副實,但相比之下,『紅藍海』的說法卻更為混淆。
這些年來,華裔票源都是馬華以及行動黨之間短兵相接。直到最近兩屆大選,行動黨把馬華拋開,一騎絕塵。因此固守華人票源是紅海,巫裔票源是藍海,不難理解。
但與此同時,國陣這些年來都是走種族路線。巫統更是自居『馬來主權』捍衛者。反之,行動黨過去的招牌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公正黨方面,安華也曾經提出『人民主權』的口號來抗衡『馬來主權』。這麼來看,堅守路線才是藍海。
當兩套名詞都不足以釐清兩派的論調,我們就只有兩個選項:為兩派正名,或完全不理標籤而直看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